(来学网)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性,36岁,博士,研究员。案例介绍:求助者留学归来进入某科研单位成为学术带头人,业务能力强,好胜。半年前在内部网络上看到了其他同事对自己的批评意见,感到很生气,认为别人不应该与自己计较说话的态度和方式,大家应该以科研为重,因此,想到国外实验室工作。但是,求助者丈夫不愿出国,家庭开始出现矛盾,求助者内心痛苦、情绪不好,还能维持日常工作,但效率下降,常独自借酒消愁,体重下降了,还感到浑身发紧。无奈之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以前夫妻关系良好,育有一子。经体检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
以下是咨询谈话片段I:
心理咨询师:您的基本情况我知道了。下面说说您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求助者:我就想劝我丈夫跟我一起出国,一切我都安排好了。
心理咨询师:您非得出国不可吗?难道就不能在国内工作吗?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
求助者:我们单位的人谁也不从科研出发,没有科研气氛和环境。
心理咨询师:那么,在您看来,大家都应该从科研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应该计较您的态度?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您认为只要从科研出发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您认为别人应该从科研出发不计较态度,可似乎您很在意别人对您的态度,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没有立即回答,停顿一会儿)
心理咨询师:您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吗?
求助者:(沉默)
心理咨询师:您为什么不说话了?
  1. 该求助者的行为症状表现是( )。
    A.
    (来学网)做事不注意方式
    B.
    (来学网)回避工作
    C.
    (来学网)忙工作不顾家庭
    D.
    (来学网)借酒消愁
  2. 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 )。
    A.
    (来学网)头晕
    B.
    (来学网)肢体疼痛
    C.
    (来学网)消瘦
    D.
    (来学网)全身发紧
  3. 该求助者的病程约( )。
    A.
    (来学网)半年
    B.
    (来学网)一个月
    C.
    (来学网)一年
    D.
    (来学网)三个月
  4. 该求助者心理冲突的类型包括( )。
    A.
    (来学网)变形
    B.
    (来学网)趋避式
    C.
    (来学网)常形
    D.
    (来学网)双趋式
  5. 为了确定情绪泛化程度,心理咨询师还应该了解的资料是( )。
    A.
    (来学网)既往业绩
    B.
    (来学网)婚姻史
    C.
    (来学网)人际关系
    D.
    (来学网)家族史
  6. 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
    A.
    (来学网)一般心理问题
    B.
    (来学网)可疑神经症
    C.
    (来学网)严重心理问题
    D.
    (来学网)情感障碍
  7. 对该求助者,可以排除的初步诊断包括( )。
    A.
    (来学网)器质性病变
    B.
    (来学网)抑郁神经症
    C.
    (来学网)精神病性问题
    D.
    (来学网)焦虑神经症
  8. 该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是( )。
    A.
    (来学网)过分概括化
    B.
    (来学网)糟糕至极
    C.
    (来学网)绝对化要求
    D.
    (来学网)追求完美
  9. 该求助者认为"应该以科研为重",而现在工作没有积极性,这可能说明其( )。
    A.
    (来学网)工作态度良好
    B.
    (来学网)违背合理原则
    C.
    (来学网)社会功能受损
    D.
    (来学网)违背黄金规则
  10. 若该求助者请求咨询师劝说其丈夫一起出国,咨询师应该( )。
    A.
    (来学网)断然拒绝
    B.
    (来学网)帮助求助者自己面对
    C.
    (来学网)欣然同意
    D.
    (来学网)直接告诉她怎么去做
  11. 针对求助者借酒消愁的行为,如果使用阳性强化法应该( )。
    A.
    (来学网)惩罚喝酒的行为
    B.
    (来学网)学会适当缓解情绪
    C.
    (来学网)奖励不喝酒行为
    D.
    (来学网)树立理性处世观念
  12.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 )。
    A.
    (来学网)身体状况
    B.
    (来学网)人格特点
    C.
    (来学网)家庭矛盾
    D.
    (来学网)职业特点
  13. 在谈话片段I中,"您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提问属于( )。
    A.
    (来学网)间接询问
    B.
    (来学网)封闭式提问
    C.
    (来学网)直接逼问
    D.
    (来学网)开放式提问
  14. 在谈话片段I中,"您非得出国不可吗?"咨询师提问的目的和方式包括( )。
    A.
    (来学网)开放式提问
    B.
    (来学网)确认
    C.
    (来学网)封闭式提问
    D.
    (来学网)赞同
  15. 在谈话片段I中,心理咨询师多次使用了"为什么",可能产生的问题包括( )。
    A.
    (来学网)表示同情
    B.
    (来学网)易引起自我辩解
    C.
    (来学网)引起掩饰
    D.
    (来学网)易引起自我保护
  16. 在谈话片段I中,心理咨询师说:"您认为别人应该从科研出发不计较态度,可似乎您很在意别人对您的态度,这怎么解释呢?"使用的技术是( )。
    A.
    (来学网)释义
    B.
    (来学网)解释
    C.
    (来学网)面质
    D.
    (来学网)指导
  17. 在谈话片段I中,心理咨询师多次使用封闭式提问,其目的可能包括( )。
    A.
    (来学网)展开讨论
    B.
    (来学网)说明观点
    C.
    (来学网)澄清事实
    D.
    (来学网)获取重点
  18. 在谈话片段I中,求助者的沉默最可能是因为( )。
    A.
    (来学网)反省
    B.
    (来学网)移情
    C.
    (来学网)关注
    D.
    (来学网)阻抗
  19. 在谈话片段I中,求助者第一次出现停顿,与咨询师有关的原因可能包括( )。
    A.
    (来学网)咨询关系不良
    B.
    (来学网)打断求助者思维
    C.
    (来学网)面质时机不当
    D.
    (来学网)过分的积极关注
  20. 根据凯利对临床交谈提问性质的分类,在谈话片段I中,该咨询师的错误提问包括( )。
    A.
    (来学网)多重性提问
    B.
    (来学网)解释性问题
    C.
    (来学网)修饰性反问
    D.
    (来学网)责备性问题
  21. 在谈话片段I中,该咨询师在进行面质后出现的错误是( )。
    A.
    (来学网)个人的发泄
    B.
    (来学网)缺乏事实根据
    C.
    (来学网)责备求助者
    D.
    (来学网)时机把握不准
正确答案:
(1)D
(2)CD
(3)A
(4)CD
(5)C
(6)C
(7)ABCD
(8)C
(9)C
(10)B
(11)C
(12)BCD
(13)AD
(14)BC
(15)BCD
(16)C
(17)CD
(18)D
(19)AC
(20)AD
(21)C
答案解析:
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行为症状是独自借酒消愁,选项B的回避工作与案例中的描述不符("……还能维持日常工作,但效率下降"),选项C的忙工作不顾家庭在案例中没有提及。选项A的"做事不注意方式"与求助者当前的心理问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同事对她的批评意见。
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消瘦("体重下降了"),浑身发紧。选项A的头晕和选项B的肢体疼痛在案例中并无提及。
3.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病程的掌握情况。病程指从不适症状出现至来访的时间。一般将不到三个月称为短程,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一年以上为长程。本题中,求助者的不适症状从求助者半年前在内部网络上看到了其他同事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开始("……想到国外实验室工作。但是,求助者丈夫不愿出国,家庭开始出现矛盾……"),所以是半年前。
4.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心理冲突类型的掌握情况。心理学家勒温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如下四类:(1)双趋冲突;(2)趋避冲突;(3)双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面临的心理冲突属于双趋冲突:自己因不满同事的意见想到国外实验室工作;但与此同时,求助者丈夫不愿出国,令求助者倍感苦恼。
5.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求助者想去国外实验室工作,但丈夫不愿意所致,持续时间较长(半年),社会功能受损("家庭开始出现矛盾","……还能维持日常工作,但效率下降"),且心理问题内容有泛化的趋势("……常独自借酒消愁,体重下降了,还感到浑身发紧……")。为了确定求助者情绪泛化程度和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可以进一步询问求助者在单位与同事的人际关系的情况。
6.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因不满同事的意见想到国外实验室工作,但与此同时求助者丈夫不愿出国两者冲突所致,持续时间较长(半年),社会功能受损("家庭开始出现矛盾?,"……还能维持日常工作,但效率下降"),且心理问题内容有泛化的趋势("……常独自借酒消愁,体重下降了,还感到浑身发紧……")。故相对于一般心理问题,求助者更有可能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冲突由现实因素引发,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不属于神经症性问题(选项B)。由于案例中并无该求助者既往病史的报告,故可以排除躯体性疾病,且该求助者有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选项D)。
7.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因不满同事的意见想到国外实验室工作,但与此同时求助者丈夫不愿出国两者冲突所致,持续时间较长(半年),社会功能受损("家庭开始出现矛盾","……还能维持日常工作,但效率下降"),且心理问题内容有泛化的趋势("……常独自借酒消愁,体重下降了,还感到浑身发紧……")。故相对于一般心理问题,求助者更有可能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冲突由现实因素引发,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不属于神经症性问题(选项B和选项D)。由于案例中并无该求助者既往病史的报告,故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选项A),且该求助者有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选项C)。注:器质性病变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脏器或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发生了病变,进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功能性病变,功能性病变是指没有以上细胞组织等的实实在在的病变,但是组织器官等的功能不良或发生障碍。
8.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非理性观念的掌握情况。非理性观念是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中的概念,该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的,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个体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是"大家应该以科研为重",丈夫应该和我一起出国等,这种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属于绝对化要求。
9.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理性)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该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认为"应该以科研为重",而现在工作没有积极性("内心痛苦、情绪不好,还能维持日常工作,但效率下降,常独自借酒消愁,体重下降了,还感到浑身发紧"),这表明求助者的前后言行不一致,违背了合理原则。而选项D的反黄金规则是指违反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家庭开始出现矛盾","……还能维持日常工作,但效率下降")。
10.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识别和处理阻抗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若该求助者请求咨询师劝说其丈夫一起出国,表明求助者对咨询的阻抗,不愿意自己作出改变,而其原因在于:(1)没有认识到其心理冲突与问题源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2)改变不合理信念或成长时所带来的痛苦。因此,咨询师应帮助求助者明白自身情绪上的问题源于其不合理信念,唯有改变这些非理性观念才能改善自己的情绪,而这个过程,唯有自己去面对,不能依赖他人。心理咨询(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求助者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选项A的"断然拒绝"违背了促进求助者心理成长,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理念。
1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阳性强化法是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或矫正方法,也称为"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该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在本案例中,针对求助者借酒消愁的行为,如果使用阳性强化法应该奖励不喝酒行为,漠视喝酒行为。根据强化物的种类(正性或负性)和施加的方向(给予或撤除),可以将强化分为四类:正强化(给予正性强化物)、负强化(撤除负性强化物)、消退(撤除正性强化物)以及惩罚(给予负性强化物)。
1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活事件是半年前其他同事对自己表达了批评意见,而求助者对该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及人格特点("好胜")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此外,家庭矛盾引发的心理冲突和其职业特点(科研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也与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联系。
13.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进行初诊接待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间接询问如:"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直接逼问如:"您有什么问题,说吧!"同时,提问方式也很重要。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所谓封闭式提问,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询问求助者"您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属于间接询问,同时也属于开放式提问。
14.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封闭式提问的掌握情况。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从而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询问求助者"您非得出国不可吗"属于封闭式提问,目的在于确认求助者对出国的态度。封闭式提问一般不能过多使用,否则会使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压制,产生压抑感和被讯问的感觉,可能使之产生沉默,阻碍咨询。因此,咨询中,通常把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15.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会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的掌握情况。凯利曾经把临床交谈中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做过如下归类:(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带有指责的口吻,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容易引起求助者的自我保护、辩解和掩饰,不利于求助者的自我探索。这类问题可以改变形式,可以改为"怎样"和"什么"的形式。如,将"为什么你要和别人打架"改为"你和某人一起干什么啦",把"你为什么失约"改为"你那里出了什么事啦",等等。(2)多重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仍然使我们获得的信息受到限制。(3)多重问题。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问,可能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这种问题,会对求助者产生很大的威胁感,引起求助者的防卫,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
16.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认为别人应该从科研出发不计较态度,但自己却在意别人的态度)。选项A的释义也称内容反应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属于参与性技术。而选项B的解释是指咨询师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使求助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最后选项D的指导作为对求助者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咨询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注意:选项A属于参与性技术,而其他三项BCD均属于影响性技术。
17.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封闭式提问的掌握情况。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从而尽可能多地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信息;而封闭式提问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一般在明确问题时使用,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由于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因此,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询问求助者:"您非得出国不可吗?难道就不能在国内工作吗?""……大家都应该从科研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应该计较您的态度?""您认为只要从科研出发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这些均属于封闭式提问,目的在于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
18.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于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由于咨询师多次使用封闭式提问,致使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压制,产生压抑感和被讯问的感觉。因此,此时,求助者的沉默表明其本人不愿意或不想接受咨询,没有咨询动机,不想继续进行咨询,以此表达对咨询的反抗态度。因此,求助者的沉默最可能是因为阻抗(属于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19.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使用面质技术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面质技术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由于面质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因此,咨询时需要使用面质技术,务必谨慎、适当。使用不当可能伤害求助者的感情或影响咨询关系,甚至导致咨询失败。因此实际咨询中,要根据具体情境尤其是咨询关系建立的程度,选择适当的用词、语气、态度等。为此,需注意以下五点:(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在本案例中,由于咨询师在没有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导致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压制)的基础上就贸然使用面质技术,导致求助者出现停顿,出现咨询危机。此后,又责备求助者("您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吗?""您为什么不说话了?")导致咨询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与咨询师有关的原因是:咨询关系不良导致面质时机不当。
20.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中提问的掌握情况。在摄入性会谈时,咨询师在提问时可能会犯的错误有:(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这类问题可以改变形式,可以改为"怎样"和"什么"的形式。如,将"为什么你要和别人打架"改为"你和某人一起干什么啦",把"你为什么失约"改为"你那里出了什么事啦"。(2)多重选择性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上星期日你是离开家还是在家里待着?"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改变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去掉选择部分:"你有什么感觉?""上星期日你都做了些什么?"(3)多重性问题。如:"他的父亲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你本人又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出现这种连珠炮性质的问题,可能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如:"现在这样,当初你于什么来着?""这件事你凭什么能肯定?"这种问题会对求助者产生很大的威胁感,所以会立即引起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本案例中,咨询师犯的错误有:(1)"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您为什么不说话了?");(2)多重性问题("您非得出国不可吗?难道就不能在国内工作吗?");(3)责备性问题("您认为只要从科研出发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您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吗?")。
2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使用面质技术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面质技术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由于面质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因此,咨询时需要使用面质技术,务必谨慎、适当。使用不当可能伤害求助者的感情或影响咨询关系,甚至导致咨询失败。因此实际咨询中,要根据具体情境尤其是咨询关系建立的程度,选择适当的用词、语气、态度等。为此,需注意以下五点:(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在本案例中,由于咨询师在没有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导致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压制)的基础上就贸然使用面质技术,导致求助者出现停顿,出现咨询危机(面质时机把握不当)。进行面质后,咨询师又责备求助者("您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吗?""您为什么不说话了?")导致咨询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答案应选C(选项D是使用面质时,而不是使用面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