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必做】2020年助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基础习题(7)

2020年05月31日 来源:来学网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经商有关部门,2020年度注册计量师(一级、二级)、翻译专业资格(一级、二级、三级)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考试推迟举行。具体考试时间和报名安排可关注来学网。

  一、案例分析题

  答题要求:应试人员需对提供的案例背景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按要求作答。

  案例1

  小张,女,1982年12月22日生,职校文化程度,未婚,无业。从职校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案主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案主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一向比较听从母亲的话,由于母亲经常催促案主出门找工作,造成她对母亲渐渐反感,与父母的交谈也逐渐减少,家庭气氛紧张。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且在工作方面屡屡受挫,造成其内心失调,不自信,自卑感很强。案主目前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几乎不出门,自己也感到很苦恼。

  问题:1.上述案例中,小张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2. 针对小张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案例2

  林某于1992年入伍,其间因公致残,《革命伤残军人证》证明林某为三等乙级残疾(套改后为八级),在市民政局换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里同样写着三等乙级残疾。1995年林某退伍后回乡,由县民政局负责安排在县棉织厂工作,并签了为期三年的合同。1999年11月10日,县棉织厂发出通知,称林某的劳动合同至1999年12月11日到期,要他办理终止合同手续。2001年9月,因县棉织厂改制,林某领了一笔自谋职业安置费后,不仅再也没有享受过伤残军人应享受的待遇,而且也没有得到企业主管部门的妥善安置。当林某到县棉织厂原主管劳动部门反应情况时却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妥善安置”并非一定要安排一个新的工作。按照县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伤残职工在办理终止合同时,除了安置费外还可以领到一笔伤残补助金;但有个前提,是否伤残及等级得由劳动部门加以鉴定,部队及民政部门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不能作为凭证。

  问题:

  1.上述案例中,林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对于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案例3

  个案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H阿姨(化名)

  性别:女

  年龄:71岁

  个案来源

  工作单位查阅服务对象资料时发现,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集体活动时建立专业关系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个案背景资料

  (一)引发的重要事件:案主的老伴患脑中风,曾经经历两次开颅手术,第2次手术后半身瘫痪,并丧失语言能力,更要紧的是在此后不久案主的老伴出现了精神问题并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动则对案主拳脚相向。这给案主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常常因照顾老伴失眠,同时还要忍受来自老伴的暴力。

  (二)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1.案主为了缓解照顾老伴的压力请了多个保姆,但均因照顾压力太大,生活环境恶劣而在短期内相继离开;

  2.案主所在单位的老同事处于关心曾经尽心用各种方法帮助她,但是成效都不明显,案主自身的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照顾的压力仍然存在。

  (三)行为表现

  案主是所在单位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中担任一定的职务。

  (四)人际关系:案主的人际关系良好,和单位的同事相处融洽。但是在当地除了儿子和女婿,没有太多的亲人和朋友。

  (五)情绪状况:情绪状况一般,容易抱怨。

  (六)精神病记录:无精神病记录

  (七)健康状况:长期劳累,心理负担过重以致患高血压等老年病。

  (八)经济状况:案主及其老伴都有较高的退休工资,经济状况尚可。

  (九)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

  (十)支援网络(能获得的资源):

  案主和老伴同为安置在深圳市的军队退休干部,生活和医疗待遇都比较好,但是因为案主老伴的病情过重,医院不愿意收治,案主又不愿意将老伴送入养老机构进行照顾,所以正规的照顾缺失,只能由案主在家里对其老伴进行照顾;案主原来和子女同住,但是因老伴的照顾问题引起了儿子和儿媳的矛盾,遂搬离儿子家里自己居住,儿子忙于工作,较少和父母沟通。

  (十一)总体评估显示,案主的支援网络不足以让她的压力得以缓解,社工在这个方面为其进行了资源的争取:

  1.医疗照顾方面:在了解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之后,发现案主的老伴符合申请条件,社工在和案主讨论方案后,案主决定委托社工为其申请这一服务,社工在短时间内向其所在街道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

  2.福利政策方面:按照案主和老伴自身的身份,案主是可以享受公务员租房待遇的,案主也一直在为自己争取这一福利,但是苦于申报无门,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社工和用人单位的领导一同向国土局和房管局上书反映情况,在对方了解情况之后,做出了批示,同意案主的请求。这一批示在经济上给案主缓解了一定程度压力的同时也让案主在自身身份被认同的现实下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问题:

  1.上述案例中,H阿姨以及其家庭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2.针对H阿姨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救助措施?

  二、方案设计题

  答题要求:根据题目的要求,设计出环节完整、严密、可行性强的服务方案。

  案例1

  韩前(化名),男,小学六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父母工作忙,照顾孩子比较少,该生语数外几门功课都有过不及格现象,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个别科目只有30分,性格有点内向,但言语表达清楚,喜欢玩电脑游戏,见了电脑眼睛就发光,操作电脑灵活自如。

  主要行为

  该生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滑坡,五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新电脑,同学约他玩电脑游戏,他便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学校里,他上课听不懂,而且不遵守纪律,但无品行方面的问题,他想继续混下去,直到小学毕业。家长很着急,但对电脑痴迷也无较好的解决办法。以前老师认为他学习差主要是记不住,还感觉他心理健康方面有点问题。

  他痴迷于电脑游戏,痴迷的程度为每天玩游戏近3小时。如果不玩会出现焦虑、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状,同时还有不愿意上学或逃学等心理行为。

  该生自己认为:学习不好是自己笨,记不住。而且觉得老师和家长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不想上学,想离家出走。对玩电脑游戏,他感到很过瘾,玩得很开心。如果不让他玩,会很难过,所以每天不由自主地要玩,拦也拦不住。对电脑游戏,他自认为是玩的最好的,另外他还喜欢踢足球,希望成为一名足球明星。

  请根据上述情况为韩前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案例2

  郑某,男,1980年5月生,××社区青少年,计算机中专毕业。父母离异,与母亲一起居住。具计算机操作技能,曾经学习并通过若干门汉语言文学大专自学考试。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但又因与小郑的继父不和,现与小郑两人单住。母亲在媒体工作,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亲生父亲长住太原。小郑从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先后做过红马夹,曾去深圳打工二年,2002年回上海做酒店业务,并有酗酒经历。爱好“算命之术”。社工在与居委会联系后,得知郑某于1月8日晚企图开煤气自杀,母亲回来及时,经过抢救捡回了一条命。社工只了解到自杀前案主曾与母亲吵嘴,但具体情况不明。

  去年10月,案主经母亲介绍认识了某经济开发区的一位区长,与其合伙开一家保洁公司,证照齐全,而郑某也理所当然成了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但因资金无法到位,便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到公司中,但因经营不善,资金耗尽,回家后母亲在旁唠叨,于是外出酗洒,并去附近药房买了一瓶安眠药,趁母亲不在家时,打开了煤气开关……幸亏母亲回家及时,未酿成悲剧,但是案主情绪低落。

  请根据上述情况为郑某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案例3

  基本情况

  王××,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像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像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在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请根据上述情况为王先生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参考答案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1

  答题要点

  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案主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她非常灰心,再加上自己刚参加的营业员上岗证考试没有通过,使她更感自卑。

  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社工在与案主多次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母亲代其陈述,案主本人只是低头默认,很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就业技能:案主学历较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确很难找到工作。

  家庭关系:案主长期闲散在家,无所事事,父母对其有埋怨情绪,家庭气氛紧张。

  问题分析

  1.就业观念:针对案主由于就业屡屡受挫,产生自卑情绪,社工从改善就业观念入手,为她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她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增强其就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性格问题:针对案主性格内向,缺少与同辈群体的接触,生活迷茫,社工认为可以让其参加团康等活动,增强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并及时地给予鼓励,使其性格开朗起来,更快地融入社会。

  3.就业技能:针对案主学历较低,无一技之长,社工认为如能解决就业问题,其许多问题可得到缓解。提高案主的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是社工的目标。

  4.家庭关系:针对案主长期闲散在家,家庭气氛较紧张,社工认为应与案主及其父母共同交流和分析案主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母亲认识到自己事事替女儿包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改善与女儿的交流方式。

  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家庭疗法相结合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因此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

  案主与母亲的关系紧张,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运用家庭疗法,以改善母女的交流,使母女俩正确地对待案主的问题,共同朝着为案主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此外,本案例还可以邀请案主参加团康等团体活动,以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增加案主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加速案主自身的改变。

  服务计划

  总体目标:协助案主改变就业观念,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善母女关系,改善案主内向封闭的性格,促进其更快融入社会。

  (一)收集并研究资料,了解案主的生活状态、主要问题,建立专业关系。

  (二)与案主进行交谈,改变其就业观念,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三)与案主的母亲进行沟通,缓解家庭气氛,让其认识到事事替女儿包办,对女儿一味地埋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提供案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

  (五)邀请案主参加团康活动,增强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使其性格逐渐开朗。

  (六)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立能力。

  (七)如果就业问题一时无法解决,那就帮助案主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工作机会,结交一些同辈群体,使她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是一味依靠社工的服务。

  (八)回顾整个过程,巩固几次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做好跟踪服务。

  服务过程(上)

  案件来源于“社工发现”。第一次接触的方式是社工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本人及其母亲。案主母亲对社工表示怀疑,而且拒绝社工的服务,态度相当粗暴。但在她和案主收看了当晚电视台播放的社工专题节目后,主动来社工点找社工寻求帮助,由于社工此时正外出走访,所以通过电话约定下午上门服务。

  第一节:首次面谈时,案主单独在家,社工发现案主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眼神已略显呆滞,对社工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拘谨,说话吞吞吐吐。社工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社工聊到她的兴趣爱好时,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社工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案主告诉社工,她喜欢艺术方面,比如画画、手工等。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动作缓慢了些,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她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后,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表示,其母亲现在一直催促她出去找工作,使她感到很苦恼。

  半小时后,案主母亲回来了,对社工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态度与昨天电话中的截然相反。先告诉社工收看了昨晚的“社工”专题节目,表示了对社工的信任。然后主动对社工讲述了一些女儿的情况,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工作屡屡碰壁,心情不好,与父母的关系渐渐紧张等情况。整个交谈中,案主母亲表现出了焦急的心情,希望社工能及时地给予帮助。

  通过这次上门走访,社工和案主及其母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母女对社工的信任度大大加强,并真诚、坦率地讲述了一些案主个人及其家庭情况。社工在交谈中,发现了服务对象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认为应该建立专业关系,提供专业服务,给予帮助。

  第二节:社工与案主的母亲进行了交流,指出了她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女儿方式的不足之处。事事代其女儿包办,使女儿缺乏独立的空间,不利于案主的自主自立,过分依赖父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母亲对社工的建议表示接受,愿意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之后,社工又向案主的母亲传授了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其母表示愿意有所改变。

  另外,根据案主的特点,社工电话通知了案主“营业员培训”的信息,案主表示愿意参加,并马上赶到社工点来,带上了身份证、《劳动手册》和照片,参加了营业员培训的报名。社工感到,对于一个长期呆在家的青少年,能够独自来到社工点办理培训报名登记,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社工也对案主给予了及时地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次服务,社工看到了案主的母亲愿意改善与女儿关系的积极态度,对社工教授的沟通技巧也能接受。案主表现出的求职心切的心情,让社工意识到求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缓解案主身上的其他问题。

  第三节:案主来电话询问营业员培训班的开班日期,社工说会马上联系相关部门,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通过与培训学校的联系,了解到由于培训的人数不满,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班,但具体的开班日期目前还不能确定下来。社工认为,既然培训班一时还开不出来,那社工就利用这段时间,让案主去参加社区“编织社”的劳动,不但能提供案主与社会接触和锻炼的机会,还能提高她的动手能力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社工把这个想法与案主进行了电话沟通,案主回答表示非常想参加,并希望社工尽快安排。

  这次服务,社工以“以人为本”的宗旨,提供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并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服务过程(下)

  第四节:社工联系了“手工编织社”及负责老师,并把案主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负责老师表示可以接收案主来“编织社”,社工当即约定了带案主来“编织社”的时间。

  第二天,社工通知案主来社工点,带她去“编织社”,在去“编织社”的路上,我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现在案主的妈妈能够让她独立地去办些事了,比如买东西,找工作,给她的压力也少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在她面前唠叨。社工告诉案主要体谅父母的心情,平时多帮母亲做点家务。快到“编织社”时,社工向案主讲述了一些参加劳动的注意事项,要礼貌、虚心、细心。到了“编织社”,社工为案主引见了负责老师,让她参观了“编织社”的作品展览室和工作环境,案主非常满意,表示明天一早九点就会来“编织社”参加劳动。

  过了一天,社工进行了跟踪,来到“编织社”,此时案主正在请教老师怎么编织花样,老师也手把手地教她,看到她全神贯注地样子,社工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社工认为,这次为案主提供的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符合案主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发挥了她的特长,增强了她的动手能力,给她创造了与人交流的环境,有助于她性格的改善。

  第五节:电话通知案主近期社工青少年社要举办一个“迎圣诞,送温暖”的联欢会,并告之这次联欢会将有16位左右的社区青少年参加,希望她能够加入。案主表示一定会来参加,并记下了具体的地址和时间。

  活动当天,案主提前了10分钟来到了活动举办地点。在活动中,社工设计了一些心理测试和互动的节目等,案主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了“三等奖”,上台发表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和新年愿望,她说:“我很高兴在今天的联欢会上结交了新朋友,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也祝大家万事如意。”

  这次团康活动,提供了案主与同辈群体交流的机会,她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有结交同辈朋友的愿望,也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她的发言和表情,流露出了她的心声。案主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话,虽然还有点怯场,但社工感到案主的心扉正一步步敞开,为她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六节:社工通过电话和案主取得了联系,询问她的近况,她告诉社工她已通过了某超市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面试,很开心,想找社工聊聊。社工看看窗外,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也积起了一层厚厚的冰雪,但想到案主如此主动的提出想与社工沟通,充分地体现了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立即赶往案主家。

  到了案主家后,社工与她进行了交谈,她先跟社工聊了上次参加团康活动感到很开心,结识的几个朋友至今保持着联系,希望以后有类似的活动能够再邀请她参加。社工进一步问她还有什么收获,她说:“我感到现在自己的性格开朗多了,与妈妈的关系也缓和些了,我们之间的交谈次数也多了。”接着,案主谈起了超市面试的情况,她已通过了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两项面试。社工为案主感到高兴,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已能独立地走向社会,社工对她的改变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这次服务,反馈给社工的信息是,通过社工的帮助和案主自身的努力,她在就业观念、家庭关系、性格方面都有所改善,并且可喜地看到她已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七节:案主目前的主要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社工认为可以结案,并制定了跟踪服务计划。

  服务评估

  案主的自卑情绪得到了改善,性格也渐渐开朗,与母亲的关系趋于缓和,还能够主动出门找工作,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与接案时相比,有较大的改变。社工认为,此个案比较成功,其中有三个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第一,社工与案主及其家人进行了多次交流,并能够把案主的问题放到家庭、社会层面上考虑;第二,对案主的改变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三,团康活动的参加,使案主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个案反思

  通过这个个案,社工发现:第一,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及其家人的信任,是顺利开展个案的基础;第二,针对性格内向的案主,找到谈话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而且切入点通常是案主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兴趣爱好;第三,案主的许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核心问题的解决通常能使其他问题得到缓解;第四,社工要善于运用社会资源为案主服务,比如推荐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社区资源。

  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做这个个案时,社工感到自己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在“助人自助”的理念中,前期还不能充分体现“自助”的宗旨,此宗旨直到个案后期才慢慢体现出来;第二,案主的工作并不稳定,只是促销类的季节性工作,社工担心长此以往,案主以前取得的成果会慢慢消退。

  案例2

  答题要点

  1.上述案例中,林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林某的《革命伤残军人证》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和县里的有关规定不符,因此,退伍后的林某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2.针对林某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至少采取一下策略:

  (1)对林某的整个情况进行评估;

  (2)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咨询,尤其是伤残军人安置的政策,包括国家和地方政策;

  (3)协助林某与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沟通,争取林某《革命伤残军人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为林某争取伤残军人的生活福利待遇,并追回因为没有续签合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5)调动各方面资源,提供整个过程的法律援助。

  案例3

  答题要点

  问题分析

  (一)理论分析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于人的假设有: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理性是我们成长和创造的保障,非理性则导致我们陷入情绪困扰;人的思想、情绪以及行为这三者同时并存,而且,思想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人有自我谴责以及谴责他人、谴责环境的强烈倾向;人有自由意志而且也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人的价值感产生于人自身的存在,而不是由能力、表现、知识等非本质因素所决定。

  社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分析案主的情绪和压力来自一些非理性信念,即在长期的照顾中,案主认为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是不正常的,在这种信念下,案主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想到了通过为自己和老伴做寿衣这样的方式作为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或者说是释放,这样的非理性情绪让案主忽略了自身的资源和优势。

  (二)具体问题

  案住常年照顾瘫痪且精神有问题的老伴,与子女分居,保姆都请了几个,但都因照顾压力太大,而且家居环境很差,结果都纷纷离去,案主的精神压力极大,自身又无法寻找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或利用更多的渠道去解决问题。

  案主的家居环境:目前案主的住所是其在政府的帮助下租住的,三居室,为了方便照顾,老伴住在客厅内,由于案主整日忙于照顾老伴,疏于整理家居环境,屋里堆放着书籍等各类杂物,显得拥挤零乱。案主的老伴因瘫痪以致大小便失禁,空气很差,总体家居环境令人堪忧。

  二、服务目标

  (一)短期目标

  1.案主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持。

  2.案主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二)长期目标

  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对将来的照顾能制定更合理的计划。

  3.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4.案主能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更理性的思考和计划。

  三、过程评估

  (一)案主方面:由于和案主建立关系的过程不是十分顺利,初期案主对社工的态度多是试探和不信任,在经过与社工的面谈得到一定的情绪支持后,特别是在社工积极为其寻找到一些资源后,案主才开始慢慢接纳社工,并积极配合服务。在全部服务过程结束之后,案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一些理性情绪也开始取代之前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案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社工方面: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工的服务还是显得不够成熟,具体表现在理论知识的运用方面,在面谈中常常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困惑当中。但是对社工的理念和服务宗旨的坚持,社工还是坚持把整个过程完结,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结案

  (一)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服务前后,案主的改变总体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得到一定的情绪支持和加之认同之后,案主不再像从前那么爱抱怨,自己对压力的管理能力也有了进步,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看法也显得更加释怀和坦然。

  (二)结案原因

  在评估之后,社工认为服务计划中的目标基本达成,案主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决定结案。

  (三)建议

  案主老伴的病情有加重的情况,案主日后的照顾任务必然会加重,建议所在单位多些关注,尽可能在政策范围之内多为案主及其老伴提供一些资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在宏观方面,居家养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民心工程,对于社会中的困难群体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建议居家养老的内容可以继续深化,如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一些更细致、更人性、更专业的服务,另外申请的程序可以从简。

  二、方案设计题

  案例1

  答题要点

  从该生的情况看,玩电脑游戏次数正不断增加,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为玩电脑他减少了社交、娱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出现了不玩电脑“很难过”等反应。所以我初步判断他是因学习不适应导致了电脑游戏痴迷。可他并不是单纯电脑痴迷症,因为他喜欢踢球,说明他可以离开电脑游戏。也不是单纯学习无能,因为他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描述的很清楚,并且有自己的见解。

  学业失败使韩前对学校学习失去信心,家长和孩子本人都认为记忆力不好,不能学习。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韩前“不能学习”的概念,经过反复强化、以及考试的多次验证,使他选择放弃学习。通过玩电脑游戏,韩前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有了成功的感觉,从而痴迷于电脑游戏。韩前的自卑来自于学业失败,但他内心是渴望得到成功,渴望得到尊重,通过玩电脑游戏激活了他想要成功的愿望,得到了很大的心理满足。因为他在电脑游戏中已做到了最好,是电脑里的高手。而且他还想成为一名足球明星。

  在思想方面:使韩前改变对学习的不良认识,打破家长和韩前都认为韩前学习不好,是因为记不住的怪圈。从他最喜欢的事情入手,逐渐增强他的自信心,我认为只有在电脑游戏以外也得到成功的满足感,韩前才能减少玩电脑游戏次数。如果满足感迁移到学习上,韩前才有可能喜欢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在行为方面:针对韩前得到的表扬和鼓励太少的现状,运用正面奖励办法来减少对韩前玩电脑游戏的次数。

  奖励的具体办法:

  1.第一阶段:由每天去一次减少到每两天去一次(一次2~3小时)。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并坚持半个月。奖励一本卡通书,每两周踢一场球。

  2.第二阶段:每周去1~2次(一次2小时),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事先为他准备的问题)。坚持半个月。奖励一本电玩书,每周踢一场球。

  3.第三阶段:每周末去一次(一次2小时)。能完成老师为他布置的作业,坚持一个月,巩固后奖励;每2~3周去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本中国名著,每周踢两场球。

  4.第四阶段:每2-3周去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套世界名著。每周踢三场球。

  5.结语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喜欢玩电脑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对电脑痴迷的小学生也会随之增多,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去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虽然本案的辅导没有结束,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小学生电脑游戏痴迷的矫治,的确已成为一个令学校、家长头痛的问题,作为教育者不能只是简单地去禁、去堵,而应发现孩子们在那里“大战”,并在“战争”中获得成功的体会,结合心理辅导,引导孩子从电脑游戏迷恋中走出来,把在电脑游戏中追求成功的精神转移到学习上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会。

  我想,为了消除电脑游戏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结合心理辅导,用爱心与耐心去关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拨正困难学生的发展航向,这不仅有益于学生,更有益于社会,则善莫大焉。

  案例2

  答题要点

  问题分析

  从案主企图自杀来看,原因很明显:公司经营不善,积蓄面临竭尽之时,自以为失败而无法面对现实,对合伙人心有余悸,导致心理抑郁。案主经常被母亲斥责,想用自杀来解决问题。这往往是一时间的冲动性反应。案主自杀的深层原因复杂。

  (一)案主家庭为重组家庭,但并未在一起生活。案主失去了父爱,母亲平日还经常出差。但是在与案主母亲的访谈中了解到:她从未发现儿子以前有心理障碍。但她承认与儿子的沟通甚少,不了解儿子的心理状态。这些问题导致母亲在儿子困难时以斥责代替理解,使得案主的抑郁情绪加剧。

  (二)案主对占卜之术颇感兴趣。从小学开始已看过许多此类书籍,并曾与一位算命先生交流,并从算命先生那里证实了他为自己算命时曾得出的结论:他的人生中有三难,其中第二难正是本次经营失败。也正是这一宿命论使他在潜意识中为实施自杀计划找到了一个所谓合理的理由。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社工认为案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案主具有抑郁情绪,与其母亲有代沟,受迷信影响,人生价值观与现实社会文化相冲突。

  服务模式:危机调适模式和结构家庭疗法相结合

  案主由于发生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而自杀,虽然及时发现得到医治,但身心仍处于“危机”状态。工作者应迅速了解问题症结,并预防案主再次产生过激行为。在案主情绪稳定后,再运用结构家庭疗法促进案主与母亲的沟通方式,改善母子关系。

  工作计划

  总目标:稳定案主的情绪,防止案主产生过激行为;改善案主母子的关系;改变案主宿命论的思维模式。

  (一)去医院探望案主,舒缓案主的情绪,预防案主产生再次的过激行为。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二)再次探望案主,鼓励案主重新积极面对生活。

  (三)与案主母亲会谈,协助她反思以往与案主的沟通方式,建议她改变方式来改善母子关系。

  (四)与案主会谈,协助案主改变宿命论的观点,积极面对人生。

  (五)结案,处理分别情绪。

  服务过程

  第一节:探望案主,与案主分析经营失败的原因及提供创业指导。工作者走访案主表示慰问,以同感来体会案主的心情,使案主换个角度思考经营失败的原因。案主虽有业务经验,平时为人也较外向,能与外界沟通,但我们觉得他没有将这方面的能力运用到位,这与他的文化水平有关。通过沟通,社工与小郑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第二节:关心案主病情。经过数天的医疗救护及高压氧仓的治疗,社工再次上门,关心案主病情变化。此次,案主的精神状态稍有好转,平时在家打打电脑,身心两方面都得以强化。社工与其谈天说地,使其心理状况得以转变并能够重新面对社会。

  第三节:与案主母亲联系并进行访谈。由于案主母亲平时经常出差,无法联系到她,社工通过电话方式与其取得联系。按规定,我们先作自我介绍。案主母亲因在媒体工作,故了解我们组织,向我们倾诉她的想法,并表示会尽量多听听儿子的意见,然后与他分析。案主母亲的想法的转变正是改善其与儿子关系的开始。

  第四节:与案主探讨人生观问题。宿命论在案主心中处于支配地位。社工找案主聊天并设法攻破其内心世界,在看到其思想转变后进行及时鼓励。

  第五节: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处理分别情绪,结案。

  效果评估

  社工介入后案主消除了消极轻生的想法,能接受投资失败的事实,摆脱宿命论的消极影响,积极面对以后的生活。

  案例3

  答题要点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报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 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来学宝典电脑版:涵盖历年真题、章节练习、模拟题等覆盖九大类

试题

来学网课程:高清视频、精品视频、直播视频等~应有尽有!

课程中心

新梦想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新梦想教育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新梦想教育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新梦想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新梦想教育—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新梦想教育(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
获客广告

热门专题